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新生代演员青黄不接,地方剧种普遍面临着这个问题。”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前身为: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林德和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第十六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决赛自3月1日鸣锣开赛,按照赛事安排,本次决赛为期12天。7日当天,厦门艺术学校和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参赛演员在福州市福茗戏苑亮相,袅袅余韵间,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歌仔戏,又名芗剧,亦称子弟戏,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民间故事为主,唱腔道白使用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的宝贵文化资源。
一声戏腔,两岸共鸣。林德和直言,歌仔戏根在大陆,形成于台湾,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剧种。短短百年历史,却在迂回婉转的曲调声中,用乡音、乡情演绎着人世悲欢离合。
2008年,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共同创作的《蝴蝶之恋》亮相,这是海峡两岸首次全面合作创演大型歌仔戏剧目。两岸戏剧界称其为“歌仔戏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台湾媒体更称其为“破冰之旅”。林德和表示,自那以后,两岸歌仔戏艺人来往愈发密切。
正因歌仔戏的“两岸”属性,短短百年时间,这个地方剧种发展迅速。林德和感慨道,如今老演员成批次退休,戏曲新人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后继谁人?是剧团一直忧虑的。“明年,像我一样‘60后’的演员有十几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