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基础研究减负还要过几道坎
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青年科研人员
基础研究相当于科技大厦的“地基”,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就是“打地基”的人。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都更加重视。但在一些科研人员看来,有的好政策落实情况有待加强。
在科研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潜心静气“打地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进行了调研。
“不少时间花在管理科研上,而非科研本身”
科研减负专项行动自2018年开展以来,已经进化到了3.0版本。此前有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科研人员认为减负行动有效果,针对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增机会”“保时间”等方面的相关措施显现成效。
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希望,落实减负措施的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歆认为,比起名目繁杂的奖励和项目,对数学领域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一个稳定、宽松的科研环境尤为重要。
另外他谈到,为了迎合某些管理部门的要求,往往需要准备各种务虚的文字材料,不少写材料的工作落在了青年科研人员身上,浪费了不少时间——本可以花在科研工作上。
刘歆认为,有组织的科研对集中力量攻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尤其是卡脖子问题非常重要,“这些问题中往往有很多核心数学难题,如何把它们提炼出来,鼓励或者创造条件让有能力的数学科研工作者进入这些领域,攻关这些难题是当务之急。但不能鼓励所有数学领域科研人员都去做有组织科研,那样就很难有真正的创新和数学学科的全面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