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5月,四川大凉山,通往昭觉县三河村的公路边,索玛花红粉相间,绵延至陡崖顶端。三年前,这些索玛花曾用茂密的藤枝拦停了一辆高速冲下陡坡的汽车,汽车被挂在悬崖边,万幸没有坠下。
车上5位驻村干部中,有一位是记者所采访的李凯,三河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母亲听说后坚决要他回成都,但他没有犹豫,径直走回村里,“那里有太多渴望的眼睛”。
在他的“乡村振兴日记”里,没有写下这一段惊险的情节;记者在江西武宁、重庆巫山、山西陵川的驻村第一书记的笔记本上,也没有看到过类似的叙述,尽管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经历过危险时刻。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中,记录的都是“复垦”“平整土地”“蔬菜价格”“村道硬化”……琐碎、微小、事无巨细,像汪洋里的浪花。
别看浪花小,万千小事,最终聚成波澜壮阔的当代史诗。正是黄文秀为代表的勤恳踏实的驻村第一书记,投身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基层一线,乡村振兴的宏大画卷才因此变得具体可感又希望无限。这是他们的燃情芳华中,最令人动容的部分。
不只为一句“卡沙沙”,还为了更多人的“兹莫格尼”
2021年2月25日,北京,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三河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站在人民大会堂,李凯代表全村父老带给习近平总书记一句“卡沙沙”(彝族语,意为“谢谢”),一句“兹莫格尼”(意为“吉祥如意”)。
村民说,那是他们的祝福,献给他们心中敬爱的领袖,也献给他们身边的身居最基层的书记李凯。
“这个年轻人,很有办法,能往村民心里钻。”驻村干部向记者介绍,“尽管很多时候,干部和群众的语言交流不是很通畅。”
曾经的易地搬迁项目中,村里征用了个别村民的农田。后期修建略有调整,有近一亩的土地因既没有施工也没有交还农户,闲置了三年。
要支付征地建房的土地费用时,搬迁农户与被征地农户两方争执不下,村干部遇到了“硬碰硬的难题”。李凯被推选为“解题者”。
“我的破题思路就一条,设身处地为群众想。”李凯没有把矛盾责任归给一方,而是站在各自角度冷静分析—易地搬迁户想把地退还给当初被征地的农户,是因为觉得地没有利用上,还得多交钱,心里肯定不愿意;被征地的农户觉得地荒得久,复垦难,而且收成不好预期,心里肯定犯嘀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