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近期播出的电视剧《平凡之路》有这样一个情节:郭麒麟扮演的男主潘岩见义勇为追地铁偷拍者,却被自媒体和键盘侠网暴成了殴打后者进ICU的施暴者——故事的结局是男主通过直播澄清了事实,并且用法律的方式起诉了带节奏的自媒体博主,但是其中反映的互联网现象,却仍然存在并且值得深思。“天下苦键盘侠久矣”,互联网的匿名性、便捷性以及情绪的群体效应,使得原本被法律和道德所约束的“人性之恶”得以释放。
从搜索时代开始,再到微博、微信、短视频,谩骂、侮辱、人身攻击等语言暴力在互联网平台时有发生,对被网暴的当事人带来严重的精神伤害;更有甚者,施暴者利用人肉搜索等方式泄露个人隐私和信息,不仅对被施暴者造成了精神伤害,而且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人身财产等各项伤害事件也屡有发生。根据2022年6月28日抖音预防治理网暴开放日公布的数据,2022年1-6月,抖音即因网暴处罚了1万余个账号,拦截了9200多万条不当信息。几乎同一时间,微博也发布了《微博网暴治理报告》,3个月时间即处置账号1.8万余个,处置内容1900余万条。在抖音和微博发布的报告中,占据网暴类型第一名的均是言语谩骂和冒犯类,这也体现出了网络暴力现象的普遍性和日常性。
网络暴力不仅是一个互联网治理问题,也涉及到侵权和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欧盟推出了数字服务法案,法国、意大利等国均推出了相关民事、刑事法律规定,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规制。我国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也均有涉及到网络暴力治理的相关规定。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进一步对网站平台进行统一指导。通知规定,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依法从严处置处罚等四个方面,是平台主体工作的主要方面。
下一篇:2030年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