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
编辑出版:《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
创刊时间:1992年
开本尺寸:大16开
语言种类:中 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每册定价:50.00元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网  址:zgmzbl.cn
投稿邮箱:zgmzbltgyx@163.com

本刊声明

       凡投稿本刊的稿件,作者文责自负,确保稿件不涉及保密事项,署名无争议。对于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作者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来稿凡使用,即视为全体著作权人同意将所投稿 件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本刊杂志社。本社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使用,特此声明!

编辑部公告

通知: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本刊诚征优秀学术稿件,来稿必须为原创稿,不得抄袭和篡改他人作品。凡是投稿本站正在审核期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审稿期限一般二到三个工作日,作者可以随时在本站作者查稿系统中输入文章编号,查询稿件审核情况。

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

来源:本刊杂志社        点击: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8日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系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它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灵活性、适应性。这些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中华文明体系的形成与神州大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华夏古人群的连续演化,以及史前文化的特定发展过程息息相关,是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的华彩篇章。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地处东亚中心,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如此广袤多元空间的先民,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便利,获取各类生存资源,发展出多姿多彩的区域性文化,并在气候波动时做南北间和高程上的迁徙移动,以趋利避害。研究表明,中国、东亚更新世的气候波动远逊于欧洲和美洲,即使在冰期,其寒冷程度也远不及欧美,甚至对于中国是否发生过真正的冰期一直存在争议。这说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在旧石器时代适宜人类生存繁衍。



  中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南有热带丛林,西南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西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高山和中亚沙漠,北有蒙古高原和戈壁荒滩,东方则面海。它们虽不能构成人类迁徙的绝对屏障,但会给大规模人群的流动带来挑战,尤其在环境恶化时更是如此。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于气候适宜期迁徙至此的早期直立人生存繁衍,开枝散叶。其后虽有少量人群移入、迁出,但大规模移民很少发生;新来的小股人群只能融入主体人群中,其体质特征和文化特点虽偶有存留,但很快会被同化吸收。于是这里形成了富有区域特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虽与外界“藕断丝连”,但区域特色持久、鲜明。这样的演化发展过程在新石器时代、历史时期仍然存续。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自更新世以来连续演化,生生不息。20世纪30至40年代,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化石时,发现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有一系列的相似特征,首次提出北京猿人是现代中国人乃至蒙古人种祖先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资阳、山西丁村、湖北长阳、广西柳江、广东马坝等地,发现了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化石,填补了直立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的证据缺环。其后在云南元谋、湖北建始、陕西蓝田、湖北郧阳等地,发现了更早的人类化石,将华夏大地人类的历史进一步拉长。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吴新智等认为,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包括存在矢状脊、面部突出、颧骨高而前突、阔鼻、上门齿呈铲形、有下颌圆枕等一系列东方人类独有的性状,据此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并提出不同地区古人群之间可能存在基因交流。

  1987年,“现代人类出自非洲说”被提出,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本土古人群灭绝了,与现代中国人没有遗传关系。1998年,吴新智在现代人起源“多地区进化说”的基础上,发展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论述,指出中国、东亚自直立人以来人类连续演化,不存在演化中断,东亚本土与外界人群的基因交流虽时有发生,但未发生大规模外来人群对本土人群的替代,本土人群的代代相传是这里人类演化的主旋律。

  其后的古DNA分析发现,包括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在内的古老型人类对现代人群有过一定程度的基因贡献。而在湖北黄龙洞、广西智人洞、河南灵井、安徽华龙洞等多处遗址新近发现的人类化石,以及对大荔人化石的重新研究、对田园洞人遗传密码的破译,则使神州大地人类从古至今连续演化的证据链更加坚实、完善起来。

  2.行为模式一脉相承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已有约 200万年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国、东亚旧石器时代古人群,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脉相承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出该地区古人类具有特定的生存模式,笔者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就地取材,灵活变通。东方古人类主要采用脉石英、石英岩、白云岩、砂岩、火山角砾岩、小块燧石等材料制作石器。与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不同,东方的石器原料相对质劣。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这里的古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对多种石材加以利用,开采方法简单实用、不拘一格。例如北京猿人用效率低而浪费大的砸击法,开发加工周口店地区质劣而量丰的脉石英;在四川盆地,古人类用简便有效的碰砧法从扁平的大型卵石上剥离大石片,进而加工使用;而在重庆三峡地区,面对大量圆钝、不易使用锤击、碰砧技术剥片的河卵石,古人则用摔碰法撞击出边缘锋利的石片,或将石体一分为二,为进一步剥片和加工创造条件;生活在云南甘棠箐遗址的古人群,在石器原料缺乏的情况下,将木质材料和动物的骨骼、鹿角制成工具,从而获得生存的资源,保障种群的繁衍。这些方法简便实用,充分体现了先民灵活变通的聪明才智。

  制作简朴,追求实用。东方古人类的石器大多简朴、实用,剥片技术的总体特点是机会性和随意性,使用锤击法、砸击法、碰砧法、锐棱砸击法、摔碰法等多种方法,对石核基本不做预制和修理。加工技术亦相对简单,以实用为原则,对坯材加工程度浅,目标是修制出可用来切割的刃缘或用来穿刺的尖刃,不刻意追求工整性、规范性和美观性。很多石器具有多功能的属性,一器多用,而且经常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这与旧大陆西部普遍采用两面加工技术和勒瓦娄哇预制技术、对石器做规范的深度加工形成鲜明对照。这反映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务实、简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杂志社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翠微中里16号楼8层(100037)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