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
编辑出版:《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
创刊时间:1992年
开本尺寸:大16开
语言种类:中 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每册定价:50.00元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网  址:zgmzbl.cn
投稿邮箱:zgmzbltgyx@163.com

本刊声明

       凡投稿本刊的稿件,作者文责自负,确保稿件不涉及保密事项,署名无争议。对于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作者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来稿凡使用,即视为全体著作权人同意将所投稿 件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本刊杂志社。本社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使用,特此声明!

编辑部公告

通知: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本刊诚征优秀学术稿件,来稿必须为原创稿,不得抄袭和篡改他人作品。凡是投稿本站正在审核期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审稿期限一般二到三个工作日,作者可以随时在本站作者查稿系统中输入文章编号,查询稿件审核情况。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如何找准人生方向”是主要困惑

来源:本刊杂志社        点击: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4日

全国478所高校10095名大学生参与的调查发现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困惑如何找准人生方向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院士的大学时代在当下有借鉴意义

  “怎样才能成为像院士一样厉害的人?”“院士在大学时期也迷茫过吗?”“如何树立信仰,找准人生方向”……今年3月-6月,湖北校媒联合全国各区域校媒,就“新时代青年成长与院士榜样引领”这一主题,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收到了1万余名在校大学生向院士提出的1000多个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73.3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如何找准人生方向”是自己在大学期间面临的主要困惑。65.43%的受访大学生希望从院士的大学时代中获得成长经验。

  此次调查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478所高校,收回有效问卷10095份。其中,本科在读6242人,职业院校在读2892人,硕士研究生684人,博士研究生277人,绝大多数受访者为95后和00后。从专业来看,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46.81%,人文社科类占比33.35%,艺术体育类占比11.70%,其他类专业占比8.14%。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院士在大学时期的经历和选择在当下依然有借鉴意义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周家豪与院士的“缘分”,从入学之初便开始了。

  在张祖勋、刘经南、李德仁等6位院士为大一新生开设的《测绘学概论》基础课上,周家豪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那里第一次了解到遥感技术在灾情监测方面的应用实践,发达的遥感技术可以为防灾减灾打开一双“天眼”。这引起了周家豪的兴趣与思考。

  大一暑假,周家豪和3名同学一起,前往南充、佛山、武汉等地的应急管理局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突发事件公共治理的现状,发现了当前应急管理领域一体化程度不高、监测视野受限等痛点。

  在老师的引荐下,2022年7月,周家豪和团队成员带着调研成果,与张祖勋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张祖勋不仅为几名同学的做法“点赞”,还用自身经历鼓励大家做“有用”的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张祖勋利用自己最新的技术成果DPGrid(数字摄影测量网格),和团队连续工作24小时,突破大地震造成传统航空摄影“杂乱无章”的局限,制作出震区首个数字地面模型与正射影像图,为救援工作提供了一手的卫星遥感数据。张祖勋还缴纳了1万元“特殊党费”,支援灾区建设。

  周家豪从未想到,张祖勋年过八旬,工作繁忙,依然愿意指导一个完全由低年级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带着这份激励,周家豪和团队成员潜心钻研,提出了“空天地一体化应急传感网”的设想,作品《基于多无人机协同遥感观测与地理信息资源分析的智慧应急系统》获评2022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特等奖,科研成果还被带到了国际地理信息大会上向各国专家展示。

  周家豪认为,“院士不仅是课本里的学术权威,更是可亲可信的人生榜样”。他对两院院士的成长经历与科研人生充满好奇,“我很想知道,院士何以成为院士?院士在大学时期是怎样萌生科研兴趣的?”

  捧回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章”的亚洲第一人;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22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大学校长;从教70年,带出近200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成就等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生活中却一向低调,常以“探矿人”“教书匠”自居。

  自2010年开通微博以来,赵鹏大发布了2300多条微博,粉丝达4.4万余人。与学生讨论宿舍装修、呼吁教学楼节电、闲暇时“晒娃”、遇到关注者还“互粉”……他和年轻人沟通的“活跃”程度,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已到鲐背之年的长者。今年92岁高龄的赵鹏大,还曾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最潮老校长”。

  在问卷调查中,近九成受访大学生对院士的大学时代有兴趣,其中,64.49%的受访者“很感兴趣”。79.0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院士群体和我的心理距离并不遥远”,81.95%的受访者愿意主动了解院士是怎样度过大学时代的,92.94%的受访者认为院士在大学时期的经历和选择在当下依然有借鉴意义。

  我的专业“好不好”?这届年轻人的纠结从入学开始

  回想起4年前与地质学专业的“邂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四学生孙家淮至今都觉得“是个巧合”。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孙家淮怀着“不浪费分数”的想法,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学专业就读。入学后才知道,野外科考是每个地质学子的必修课。野外实习时正值酷暑,头顶烈日,蚊虫叮咬,同学们坚持寻找地层、判断岩性、解析构造。几天下来,几乎每个人都晒黑了。

  “曾经高分填报的‘最好的专业’,为啥这么苦?”每当有同学吐槽起野外实习的苦和累,孙家淮就会想起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在“新生第一课”上,向全校学生分享的“苦乐观”。

  年轻时的殷鸿福也曾是一个没爬过高山、没蹚过远路的“文弱书生”,在20世纪50年代“为祖国找矿”的号召下,他舍弃当时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毅然选择去北京地质学院学习矿产勘探,并且把自己18岁时的选择当作一生志向。耄耋之年的殷鸿福对同学们深情寄语:“野外很苦,但想想祖国的需要,想想自己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方能苦中作乐,化苦为乐。”

  讲台下的孙家淮很受触动,殷鸿福也成为这个00后大学生追了4年的“学术明星”。毕业时,孙家淮以综合排名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在自己热爱的地质学领域深入钻研。

  “这个专业未来前景怎样?”“专业究竟有没有‘好坏’之分?”“如果就读了所谓的‘冷门’专业该如何发展?”作为每一位学生进入大学时面临的第一道选择题,专业选择的问题不仅是同学们在3年、4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的一个标签、一张名片,更关乎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杂志社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翠微中里16号楼8层(100037)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