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今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中期评估年,也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旅游业全面复苏、稳步增长,在全球减贫事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能够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带来可观收益,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有独特作用。
然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否一定可以实现乡村减贫?乡村旅游是否一定能够可持续发展?在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主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16届尤利西斯奖获得者保继刚看来,“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回答都是‘不一定’”。
在11月15日-17日举办的“2023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活动中,保继刚分享了“旅游吸引物权”的概念,并提出,“旅游吸引物权”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旅游吸引物权”应还给村民
什么是“旅游吸引物权”?保继刚解释说,“旅游吸引物权”指的是一种由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旅游吸引价值转化而来的土地级差收益及其权利。他用几个故事对这个学术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1999年,保继刚去桂林龙脊梯田考察,看到当地政府组织了一个公司对龙脊梯田旅游项目进行开发,但是却没有对当地农民采取很好的制度性安排,因而农民并不能从中获得收益。第二年保继刚再次来到龙脊梯田,发现有农民破坏了梯田,想要开小卖部。第三年,农民开始堵住游客不让他们上山看田。之后,政府、公司和当地农民不断谈判,最后慢慢达成了协议,让当地农民也能从旅游项目中获益。现在,龙脊梯田的村民已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相似的还有元阳梯田的案例。2018年,保继刚在元阳梯田调研,发现有一个大型国有公司在这里进行了长达10年的旅游开发,门票收入有1亿多元,可当地村民却没有分到任何收益。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保继刚希望通过制定新的方案,让门票收益中的大部分能分给耕种梯田的农民,“因为他们才是梯田景观的创造者”。
上一篇:幼华学园深耕巴西卅载传灯华文教育
下一篇:马达加斯加农户有了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