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已超10亿,年轻人使用习惯正在改变——
“朋友圈”,谋“破圈”(“融”观中国)
目前,全球社交网络用户规模已近50亿,中国用户10.3亿。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使用习惯。
随着“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用户的不断涌入,过去以“信息交流”为主要功能的社交网络开始重构,社交平台纷纷朝着新技术、新方向、新模式“破圈”年轻用户更注重个性化
“能不能在视频中发布KY评语?”“下列弹幕是否符合社区规范?”“遇到非常明显的恶意评论该怎么办?”……
近日,记者打开某视频社交平台并完成注册程序后,收到弹窗提示:需答100道题,得分超过60,才能转为“正式会员”,否则将无法使用评论、彩色弹幕和私信等基本功能。
开个会员还要答题?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想要进入“Z世代”的朋友圈,这些考验几乎是“标配”。
记者注意到,该平台列举的题目中包含了很多网络用语,比如上文提到的“KY”,经检索才明白,意指“没眼力见、不会按照气氛和对方脸色做出合适反应”。记者还在网上看到很多“答题攻略”,攻略下面的评论区里,不少网友自称95后或者00后。
“现在的年轻用户非常重视社交网络的个性化,他们发明了一套庞大的网络语言体系,刻意不让上一辈人理解。想要进入他们的社群,必须‘过五关斩六将’。”北京一家社交网络平台产品经理朱楠告诉记者。
“Z世代”独特的语言体系,让很多家长感受到与儿女之间的代沟。“为了和孩子沟通,我已经上网学习了yyds(永远的神)、mz(秒赞)等网络用语,但完全不够用。有一次,孩子说了句cpy(处朋友),我就蒙圈了。”家住西安的李女士抱怨,她跟上初中的儿子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Z世代”这种语言体系的形成,筑高了人际交往壁垒。他们常用的网络语言,通常以汉语拼音或外语掺杂缩写为主,这样方便快速打字且外人难以理解,这和过去一度流行的“火星文”有些相似。这种语言可以迅速达到筛选同类人、建立身份认同的作用。
除了语言断层,在平台使用上,“Z世代”与父母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根据国金研究创新中心的监测数据,95后日均使用微信的时间与全体用户相差无几,日均使用QQ的时间则比全体用户高了2倍多,达到了84分钟。
“微信上成年人太多,父母、老师都在,发一条朋友圈能招来无数唠叨,而QQ就没有这些‘烦心事’。”李女士曾听儿子这样“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