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
编辑出版:《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
创刊时间:1992年
开本尺寸:大16开
语言种类:中 文
出版周期:半月刊
每册定价:50.00元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网  址:zgmzbl.cn
投稿邮箱:zgmzbltgyx@163.com

本刊声明

       凡投稿本刊的稿件,作者文责自负,确保稿件不涉及保密事项,署名无争议。对于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作者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来稿凡使用,即视为全体著作权人同意将所投稿 件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本刊杂志社。本社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使用,特此声明!

编辑部公告

通知: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本刊诚征优秀学术稿件,来稿必须为原创稿,不得抄袭和篡改他人作品。凡是投稿本站正在审核期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审稿期限一般二到三个工作日,作者可以随时在本站作者查稿系统中输入文章编号,查询稿件审核情况。

解压玩具“捏捏”安全吗?有人玩“捏捏”后手上出现疱疹

来源:本刊杂志社        点击: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8日

可揉捏、挤压、回弹的解压玩具“捏捏”正在年轻人中流行。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搜索“捏捏”,有不少店铺的累计付款人数达到几千,商品价格一般在几元到几十元间,还有些“捏捏”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能炒到上千元。

  新京报记者发现,“捏捏”火爆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隐忧。近期接连有制作“捏捏”的博主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做“捏捏”会释放甲醛,引起身体不适,出现胸闷、头晕、呕吐等症状,有店家最终选择闭店、退圈。一时间,“捏捏有毒”引发热议。

  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化工行业资深研究员曲睿晶,他表示,“我观察到现在大部分‘捏捏’都没有生产标准,都是网上的小店在卖。孩子玩的时候会接触到呼吸系统和视网膜,要考虑安全问题。”

  问题1

  玩“捏捏”疱疹频发 袋子“臭到头晕”

  王晶晶一开始被拆盲袋“捏捏”的视频吸引,开始接触这类玩具。她喜欢把“捏捏”随心所欲地捏扁的过程,“我喜欢‘摊饼式’按压,一双手使劲把它按扁,把‘捏捏’挤到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非常过瘾。”

  “捏捏”的制作材料通常为硅胶和色膏,一般会被做成食物形状,面包、奶酪、水果等,外观逼真可爱,属于解压类玩具。因为其可塑性强,手感柔和,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追捧,甚至收藏。

  “玩捏捏已经变成我的精神幸福,治愈又很解压。”一位“捏捏”爱好者告诉新京报记者,“看着那些‘捏捏’就感觉很幸福,想把它们都收纳起来,就越买越多。”

  王晶晶曾入手过一个TPR(热塑性橡胶材料)的“捏捏”。“有一股劣质的味道,毫无手感可言。”她告诉记者,“后来买了一个蛋糕形状的硅胶‘捏捏’,又觉得装‘捏捏’的袋子超级臭,臭到头晕,有种呼吸不过来的感觉。”

  另一位“捏捏”爱好者也经历过类似遭遇。她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一款“捏捏”,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特别容易过敏,手上疱疹频发,时间久了脸也会痒。她把“捏捏”全部收了起来后,症状逐渐消失。但很快她又把“捏捏”拿出来玩,疱疹重新出现。

  “捏捏”爱好者林佳不仅会购入成品“捏捏”,也会自己做一些送给朋友。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她的身体出现了问题,“PVC(聚氯乙烯)的袋子太熏人了,一闻就嗓子疼,我后来换了食品袋,就没有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了。”

  林佳介绍,“捏捏”制作完成后会被装进一个透明小袋子里,玩捏也需要隔着袋子。林佳透露,目前很多“捏捏”的袋子都是PVC材质,“不要用热封器或者夹板热封这种PVC袋子,会释放有毒气体。如果一定要封的话,用双面胶、网格胶、纳米胶、手缝边封袋子比较好。”

  曲睿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PVC受热后里面的增塑剂会溢出,会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密闭的房间里长时间接触,可能使人有昏迷、恶心,甚至中毒等反应

杂志社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翠微中里16号楼8层(100037)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