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秋风渐起,广州市民李阿姨却感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沉重。每晚,她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月亮,却怎么也睡不着。白天,她的情绪也变得异常敏感,一片落叶的飘零让她感到悲伤,一场秋雨的缠绵则让她感到烦躁,仿佛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般。
“杜甫曾写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秋季情感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高三德介绍,《黄帝内经》中曾有记载:“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在志为忧”,即秋应于肺,忧虑、悲伤是秋季的情绪特点;从生理学分析,人体生物钟也因不适应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进而使得情绪与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悲秋’是阴虚导致的虚火上炎,是因为身体的阴液不足,无法滋养和制约阳气,导致阳气相对过盛,出现的一种虚性亢奋状态。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失眠健忘等。”高三德表示,对于虚火,不能用清热泻火的方法,而是要通过滋阴降火来调理。 他建议,调节“悲秋”首先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应避免熬夜,晚上尽量在十点前入睡来养阴血。保持心情舒畅,可以尝试冥想、瑜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夜间运动和剧烈运动导致出汗多而伤阴。
其次,可以适当地吃一些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芝麻、核桃仁等,避免辛辣、煎炸、油腻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