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古人说“上善若水”,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历朝历代都对治水极为重视。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治水的历史,从治水的方略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独特智慧。
道中华: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重视水利的?大禹是最早治水的人吗?
王崇臣、周坤朋:水,关乎农业兴衰、航运畅通、城市安全,历代政权都将水的治理与利用当作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事务。
水利机构是古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中央水政系统是在中央机构内设置的专门管理水利的部门和官员;地方专事水利的机构,通常由地方长官或其副职主管。
舜任命禹为司空,主管治水工作,首开水利管制制度先河。西周时,“司空”一职,专门负责水利、土木营建,与司徒、司马、司士、司寇合称“五官”,与六卿并列,地位仅次于三公。
战国时期,水利官职逐渐组织化,有河丞、司空、水工等诸多职位,但这些多为临时性设置。地方水利通常由地方官负责,比如秦国李冰任职蜀郡太守,兼任地方水利官,主持修筑了都江堰。
统一六国后,秦朝大兴水利,在太常、少府、水衡都尉下设立都水长、都水丞,主管全国农田灌溉和河渠修建,颁布水利政策法规,对水利设施进行管理。
汉承秦制,在保留上述官职的同时,设都水使者,统一管理各机构中的水官。
三国曹魏时,中央行政机构下设水曹,置水部郎,水曹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央水利机构。
隋唐、两宋时期,在工部下设置水部,由水部郎中主管。